【日本栃木】大谷資料館:一趟穿越時光的地下探險

大谷資料館是個非常特別的地方,它位於日本栃木縣宇都宮市,這裡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博物館,而是一個巨大的地下石材採礦場舊址所改建而成,在1919年至1986年之間,其為歷經約70年的時間開採大谷石而形成的地下空間。

抵達目的地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谷資料館的入口,這座建築外觀樸實,標示著「地下坑內入口」和「大谷資料館」,讓人不禁對這個充滿神秘感的地下世界充滿期待。

戶外區域被規劃得非常舒適,有供遊客休息的露天座位,還有一些販售輕食和點心,遊客在這裡三三兩兩地坐著,享受著陽光和微風。

跟著人潮走進昏暗的通道,空氣瞬間變得涼爽。腳下是鋪滿碎石的地面,兩側高聳的石壁在燈光下顯得氣勢磅礴。

這裡曾經是採礦工人辛苦勞作的場所,那些巨大的石塊和廢棄的機具,無聲地講述著大谷石開採的歷史。

抬頭仰望,天花板和石壁的紋理清晰可見,那是歲月和開採留下的痕跡。

在地下深處的一個角落,看見了一件非常特別的藝術裝置,用鮮豔的紅色和黃色長條木頭,以放射狀的方式向外發散,與周圍的灰色岩壁形成強烈的對比。

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些石壁上的垂直刻痕,這些並非是人手所能做到的,而是機械鑽探和切割機具留下的痕跡。

9從這些筆直而有規律的切割線條中,可以窺見採礦技術從早期手工轉變為機械化的歷史進程,每一道痕跡都像是一頁被記載的工業歷史。

這裡不僅只是歷史遺跡,更像是一座天然的藝術殿堂,巨大的空間感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。

繼續往深處走,發現這個地下空間的規模超乎想像,寬敞的區域點綴著柔和的燈光,將巨大的石柱和石壁映襯得猶如地下神殿。

這裡展示了大谷石在建築上的應用,石門與石柱各具特色。

把自己身影投射到石牆上,就像一個自然的天然畫作。

大谷石的兩種採掘方法:平場掘和垣根掘。並透過這兩種採掘方法的結合,如今它們被展示出來,用來介紹當時的採礦方法,可以想見,這是早期礦工們利用簡易工具,一鑿一斧手工開採的成果。。

這些石壁上,除了機械的切割痕跡外,還有一整排像是被鑿出的小洞。

這件作品充滿了現代感,為這個古老的地下空間增添了活潑的藝術氣息,也體現了這裡作為多功能展覽場地的獨特魅力。

沿著參觀動線,我們來到了一個特別的展示區,這裡用一個逼真的人偶,重現了礦工們工作的情景。

照片中那用人字形堆疊的石塊,不僅穩固,更充滿了獨特的設計美感,每一塊石頭都訴說著建築工藝的巧奪天工。

回到地下礦坑的入口,這角度更能欣賞到這裏的建築結構,這些錯落有致的階梯、牆面和平台,展現了大谷石作為建材的優越性。

把手伸進了岩壁上的小洞裡,親自感受大谷石的質地。

這裡陳列著各種開採工具和舊照片,儼然是一座小型歷史博物館,從早期手工開採的簡陋工具,到後來引入的機械設備,都靜靜地展示在我們面前。

特別是那台巨大的切割機具,鋸齒狀的鏈條和大大的圓盤,讓人驚嘆於科技對生產效率的巨大提升。

一套舊時礦工的服裝特別引人注目,這件印有「大榮商店」字樣的藍色工作服,以及旁邊刻有相同商號的木牌,都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與文化。

用大谷石刻出的「大谷」兩字,就知道我接下來想要說的是什麼了!

沒錯!就是棒球明星大谷翔平(Shohei Ohtani)的WBC MVP紀念品。雖然這位棒球選手的名字與「大谷」資料館只是巧合,但這份特別的展出,將古老的歷史與現代的體育傳奇連接在一起,可說是十分驚奇!

回到那充滿陽光的地面世界,與地底的陰暗神秘形成鮮明對比,更能明白從前在地下工作人們的辛苦。

後記:這趟旅程,從地底的歷史遺跡到地面的壯麗景觀,讓我們全方位地感受了大谷石的獨特魅力,大谷資料館是一個結合了歷史、自然、藝術與人文的綜合性景點,展示了人類的工業歷史,也提醒著我們,如何將過去的遺跡,轉化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寶貴資產。

備註:地下礦坑內的平均溫度約為攝氏8度左右,即使在夏天也相當涼爽,建議攜帶一件保暖的外套。

營業時間與公休日
  • 4月至11月: 9:00~17:00 (最終入館時間為16:30)
  • 12月至3月: 9:30~16:30 (最終入館時間為16:00)
  • 公休日:
    • 4月至11月:無公休
    • 12月至3月:每週二 (若週二為國定假日,則順延至隔天休館)
    • 年底年初:12月26日~1月1日休館
門票費用
  • 成人: 800日圓
  • 兒童 (中小學生): 400日圓
  • 未就學兒童: 免費

★以上相片皆為個人實拍,請勿盜用★

歷史上的今天所寫的文章

2019: 【中國貴州】荔波大七孔風景區.中國南方喀斯特地形

2013: LEGO 10232 Palace Cinema 大戲院

2006: 【屏東東港】大鵬灣風景區